航岸线

全球一站式进口供应链服务

English

全国咨询热线:

400-600-3833

资讯动态

公司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公司动态

9月玉米小麦进口“断崖式”下降,发生了什么?

1729580946847193.png

9月我国玉米小麦进口“断崖式”下降,其实原因不复杂,从数量上看不需要,从价格上看进不来。


根据海关公布的最新粮食进口数据显示,在今年 9 月份,我国玉米进口量为 31 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 80.9%;1 至 9 月玉米进口总量共计 1283 万吨,同比下降 22.5%。小麦在 9 月份的进口量为 25 万吨,同比减少 60.1%;1 至 9 月小麦进口总量总计 1074 万吨,同比增加 5.5%。稻谷及大米在 9 月份的进口量为 9 万吨,同比减少 32.6%;1 至 9 月累计进口量为 98 万吨,同比减少 54.2%。


9 月份,玉米、小麦、稻谷(大米)这三大主粮的进口数量不约而同地大幅下降。尤其是玉米和小麦,一个下降幅度高达八成,一个下降六成之多,用 “断崖式” 下降来形容,可谓是恰如其分。


背后发生了什么?其实原因不复杂。


一是不需要,二是进不来。


不需要,是从数量说。


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并且库存充足,完全能够确保 “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所以并不需要进口过多的粮食。


据国家统计局今日的最新发布消息,全国夏粮与早稻产量合计 17795 万吨,较上年增加 346 万吨,增长幅度为 2.0%。目前秋收进展顺利,全年粮食有望再度迎来丰收。


先来说说秋粮中的主要作物 —— 玉米。据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预测,由于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且长势良好,今年我国玉米将再次迎来丰收,产量预计将增加 800 多万吨。如此一来,玉米产需缺口不到 300 万吨,所以并不需要进口多少玉米。


实际上,近年来国内玉米产能持续增长,尤其是随着玉米单产大面积提升行动的加快推进,国产玉米的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由此,我国玉米产需缺口大幅缩小,对进口的需求也已明显减弱。


再说说夏粮中的大头 —— 小麦。依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小麦产量达到 13822 万吨(2764 亿斤),相比 2023 年增加了 365.8 万吨(73.2 亿斤),增长幅度为 2.7%。这一产量比 2022 年的历史记录还要高出 50 万吨,再度创下历史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小麦常年处于产需平衡且丰年有余的状态。除了能够满足口粮以及食品加工需求之外,还有一千多万吨可以调剂用作饲料用粮。去年,我国小麦因局地 “烂场雨” 而减产,同时有一部分发芽的小麦被用作饲料,据专家估计约有三千多万吨小麦转为饲用,这使得质优小麦在该年度产需略显紧张,故而需要多进口一些进行调剂。而今年小麦产量恢复且质量良好,自然也就不需要进口太多小麦了。


当然,不需要大量进口谷物的底气,一方面来自于生产,另一方面则源于充裕的库存。


近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粮食总产量已连续 9 年稳定在 1.3 万亿斤以上,小麦、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实现了百分之百自给。目前粮食库存充裕,远高于 17%-18% 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小麦、稻谷的库存量能够满足全国人民 1 年以上的口粮消费需求。


也就是说,假设全年不进行粮食生产,仅仅依靠库存的稻谷、小麦,就能够供国人食用 365 天以上。什么叫做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便是最好的诠释。

那为什么今年前面的几个月玉米、小麦进口偏多呢?那是去年以来进口的惯性使然。


据专家分析,近年来我国玉米、小麦进口量连年突破关税配额(玉米配额为 963.6 万吨,小麦配额为 720 万吨)。这一方面是由于存在阶段性玉米产不足需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有落实中美经贸协议从而扩大进口的考量。这是综合权衡国内外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后作出的主动选择,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既然国内并不需要如此大量的玉米和小麦,那么进口的阶段性惯性便会消失。如此一来,9 月玉米、小麦进口量 “跳水” 也就很好理解了。


进不来,是从价格上说。


前面提到过,我国对大米、小麦、玉米的进口实行配额管理,其中配额内关税为 1%,而配额外的关税则高达 65%。这是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所作出的承诺。

不得不说,我国确实是遵守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的典范。与那些动辄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表现强出不止一星半点。


近年来,在国际粮价暴涨暴跌的外部环境之下,国内粮价却相对平稳。这并非是因为我们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开放程度不够,而是储备调控充分发挥了保供稳价的 “蓄水池” 功能。


市场开放度的衡量标准在于国内国际市场的联动程度在日益提高。2022 年以来,国际粮价持续震荡走低,国内粮价也随之相应调整,内外价差得以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关税配额内的粮食能够进口,然而配额外的粮食由于缺乏价格优势,根本无法进入国内市场。


这是在国际粮食价格几乎跌至近年来低位的情况下所发生的状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能够经得起国际市场震荡的考验。最起码在玉米、小麦方面,我国展现出了强大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于后续几个月玉米、小麦的进口趋势,依据 “不需要、进不来” 的逻辑进行推断,有望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而步入 2025 年,随着国际粮价或将迈入新一轮上涨周期,我国玉米、小麦的进口大概率会恢复到关税配额以内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