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岸线

全球一站式进口供应链服务

English

全国咨询热线:

400-600-3833

资讯动态

行业资讯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大健康产业中崛起的特医食品

特医食品是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当目标人群不能吃饭时或日常膳食无法满足时,可用作为营养补充。是资质单位进行营养治疗和饮食干预的食品。必须要在专属医师或营养师的指导下服用。


特医食品的应用在中国起步较晚。目前,中国消费特医食品市场规模占全球的1%,总量约为6亿元人民币。业内人士预测,中国市场潜在价值预计在1000亿人民币以上,到2020年,预计国内特医食品的销售额将超过200亿。目前特医食品已经成为众多健康产品生产企业追逐的目标,在很多企业的产品介绍文件里、在众多营养健康产品展会上,特医食品已经高频率出现。


办法规定特医食品经当经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因此,取得产品注册证书与食品生产许可证是境内企业生产特医食品的必要条件。在具体程序上,拟在国内生产并销售特医食品的生产企业,首先,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经营范围的营业执照;根据办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提出特医食品注册申请,取得产品注册证书;再根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提出特医食品的生产许可申请,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后,方可生产特医食品。


特医食品准入门槛高
从产品注册许可来看,由于特医食品是新鲜事物,政府设定了严格且较高的门槛,无论基础设施、研发能力等多方面,需要企业认真研究;第二,产品注册后,如何销售也是比较棘手的问题。最重要的是目前特医食品认知度太低,市场培育需要相当的时间和过程。
企业对特医食品市场不宜盲目乐观。一方面,鉴于欧美等国家的特医食品监管体系门槛非常严格,我国特医食品的注册难度也将“超乎想像”。另一方面,非常明确的营养素要求会导致严重的产品同质化现象,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不同种类面向不同人群

由于其医疗特殊性,《通则》对该类食品的各项技术指标(营养素、污染物、微生物等)也提出了严格要求,按临床需求和适用人群主要分三类,即(1)全营养配方食品、(2)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和(3)非全营养配方食品,基本涵盖了目前临床上需求量大、研究证据充足的产品。特医食品配方符合疾病能量需求和营养代谢特点,解决了无数病患的肠内营养支持问题。


慎重审批特医食品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能获特医食品身份注册的有三类产品。一是获得药品身份的肠内营养产品。国家食药监总局共批准了67个肠内营养的药品,其中19个国产、48个进口。二是跨国企业的“准特医食品”。

除去以药品身份在售的产品外,一些跨国企业还以食品身份推出了一些“准特医食品”。此外食品安全法将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纳入特医食品管理,包括如无乳糖或低乳糖配方、乳蛋白部分水解配方、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或氨基酸配方、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儿配方、母乳营养补充剂及氨基酸代谢障碍配方。

目前,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多数是以食品的形式在市场上流通。三是近几年来,一些国内企业开发了一些以特医食品为目标、按保健食品申报的产品,如蛋白粉、肽粉等。


特医食品战争已打响
正当本土豪强磨刀霍霍之际,却猛然发现特医食品并非处女地。中国食品报刊发《抢地盘不能坏规矩》一文,直指部分跨国企业未经注册标注特医食品违规,反映出我国由于政策滞后带来的特殊市场现象。
建议要进入该领域的企业要审慎,思考自己目前的产品线和特医食品是否有重合,现有的销售渠道是否可以借助,或者在产品开发方面是否有优势、在渠道开拓方面是否能持续等等。只有充分调研、策略得当,才能在市场的搏击中占据主动。


病人VS特医食品

处于特定疾病状态的人群是特医食品主要针对的目标人群。特医食品起初就是作为肠内营养制剂被应用在临床医学中的,在医疗系统中起到重要的营养补充、医疗支持作用。

患者在术后康复阶段,消化功能会变弱,体内又急需大量的营养素来促进身体恢复。特医食品的应用,可以纠正代谢失衡、维持机体平衡、提高机体功能,同时减少感染等并发症,为治疗提供稳定的代谢平台,增强各种治疗手段的效果,促进健康,改善病人生活质量。还能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正常人VS特医食品
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正常人并不是指所有非疾病状态的人群,而是指正常生理状况下具有特殊营养需求的人群,如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等。对于这类人群来说,体质较弱、进食受限,需要补充大量营养素,特医食品就是帮助这类人群补充身体所需的特定营养素,快速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

它比一般的保健食品原料更加健康、配方更加科学、功能更具针对性。一般的保健食品主要以调节机体功能为目的,具有保健功能,却并非提供营养成分。 而特医食品以提供能量和营养支持为目的,富含人体所需的营养素,能够迅速修复肌体营养、增强肌体抵抗力、纠正代谢失衡,且其易吸收的特点还能大幅降低人体吸收负担,方便使用者更好地吸收营养。


功效不是保健品所能替代的
市场上包装高调的保健品,声称功效多多,但它们走不进FSMP家族。特医食品专注内涵,哪怕入水后澄澈得感受不到它的影子,也能让你的胃肠道获得专属的营养素。
肠内营与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是通过口服,鼻饲进入胃肠道进行消化吸收来补充营养。
肠外营养是通过静脉注射,通过血液循环来补充营养的。
肠内营养全面、均衡。肠外营养素较单一。
肠内营养可长期不间断使用。肠外营养只能在特定的短期内使用。
肠内营养长期使用可改善胃肠道功能,增强体质、改善身体各项生理功能。
肠外营养长期使用会导致胃肠道功能的衰退,引起各项生理机能的紊乱。
肠内营养费用比肠外营养更低。
肠内营养并发症少、相对安全。肠外营养并发症高。
更多肠内营养优点
提供安全均衡符合生理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和微量元素,发送患者整体营养状况。 直接营养胃肠道,有效维护消化系统正常生理功能。

保护胃肠粘膜屏障作用,预防细菌移位。 促进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激素的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术后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减低高分解,改善氮平衡。 更经济的医疗花费,缩短住院天数,减低治疗费用。


不属于“药品”家族成员
不属于药品家族成员用的,也有消费者产生疑问,它会不会是药品呢?于建春对此也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从产品的功能来看,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介于普通食品和药品之间的一类产品。根据产品的形态、成分以及临床用途,国际上都认为将其纳入食品管理比较恰当。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特殊状态下食用的食品,它不具备针对某种疾病的治疗效果,而是为了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病人的整体健康水品,为疾病的治疗恢复提供良好的基础。

虽然它不是药品,没有药品用错时那么大的危险性,但是也会影响患者的使用效果。因此这类食品并不是由病人来选择,而是在医生或者营养师的指导下使用,所以只有医院才有这类特殊食品。”于建春提醒说。


癌症患者使用医用食品的好处
营养在医学治疗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国际医学营养公益协会主席Michel今年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当今以及今后需要开发出有目标的满足个人需求的营养解决方案。而“肠内营养”针对的是不同情况的患者,因此极具“个性”。
大量的证据和临床实践表明,营养支持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速度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食品医用食品则是临床上实施营养支持的主要方法。
特医食品采用的是标准化的科学、均衡、全面的营养配方,可以方便地长期或短期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同时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能够有效缩短治疗周期,加快康复速度,减轻患者的痛苦。
特医食品不仅对患者有益,同时也给患者家属带来巨大方便!这类食品不仅可以提供给亲人科学、营养、健康和安全的食品,同时操作简单,应用方便;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患者家属既能照顾好患者又能使自己有时间精力投入到学习、工作和丰富生活中。

特医食品由于其专门的科学配方,营养成分全面均衡,容易消化吸收,具有良好的患者适应性,经过肠道进行消化和吸收,对肠道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留患者自身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时具有操作使用方便,风险小,很少发生并发症等优点。


效果极好,但认知度低
通过上文的介绍相信你已经了解到,当目标人群无法进食普通膳食(不能正常吃饭)或日常膳食无法满足营养需求(能吃却吃不够)时,都可以使用特医食品。 我国有特殊营养需求的人很多,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特医食品。
我们只知道当病人术后消化功能弱时,医生会采用输液等(肠外营养)方式来为病人提供营养,却不知道其实这种方式还是会影响肠道功能以及肠道菌群。 国际上解决这一矛盾的通行办法是尽量采用肠内营养,也就是使用FSMP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简单方便,操作安全,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病人自己的消化吸收功能,且费用比较低廉。

据协和医院调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治疗的比例为10:1,而我国的比例仅为1:(5~15)。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肠外制剂滥用,也会造成医疗费用的巨大浪费。 而特医食品既能满足患者的特殊营养需求,又能极大限度地保证患者自身的消化吸收功能,还能节省治疗费用,却因为认知度低而没有多少人使用,实在是非常可惜。


特医食品新机遇
新政策下,国内特医企业如何发展,对特医产品的监管会越来越严格,产品同质化现象也会日益严重,但同时,合规的特医食品企业将获得更多的机会。如何有效利用新政策的规范和保护,打破国外特医食品的垄断,并在众多同质产品中脱颖而出,是国内特医食品企业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